仙桃高新园区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仙桃高新区),成立于1991年,前身是仙桃经济开发区。2010年获湖北省政府批准升级为省级高新区,高新区建成面积27.28平方公里。201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仙桃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仙桃高新区的支持力度,将仙桃高新区作为“产业集聚集约主平台、武仙融合发展桥头堡、仙桃绿色崛起试验田、现代经济体系先行区”来打造。
一、园区工业经济基本情况
仙桃国家高新区下辖三个城区街道办事处、一个园区、彭场、西流河、长埫口三个重点镇。2017年,全区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39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41.5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79%,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1.2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7.7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7.06亿元,实现税收25.3亿元,招商引资260.8亿元。今年1-8月,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59亿元。武汉·中国光谷、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大批创新成果在仙桃高新区转化。
二、园区产业发展情况
全区已形成非织造布、食品、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主导产业,同时拥有台湾健鼎、台湾六和、台湾旺旺、广东华美、中国恒天、中粮米业等一批知名企业,有30家企业被省经信委认定为支柱产业隐形冠军。
非织造布产业扩规升级。新发、恒天嘉华等一批非织造布企业不断扩规升级,以新鑫、恒天嘉华、裕民为标杆的骨干企业出口创汇增幅均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全市非织造布产业集聚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110家,中高端制品超过60%,出口份额占全国40%,成为全球最大产业基地。2013年,我市连续两年被授予“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
食品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食品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0家,集聚加多宝、香港真巧、台湾旺旺等知名品牌企业35家,销售收入由2013年的100多亿元跃升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5%,占全市工业比重25%;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由2013年的不足30家发展到70家,共获得国家技术专利100多件。旺旺食品年上缴税收1.4亿元,产值20多亿元。2013年,我市被授予“中国食品产业名城”。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集聚了中骏森驰、法国百炼、日本京滨、台湾富士和、六和天轮、摩擦一号等6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是全省103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拥有先进的机电加工设备,生产飞轮齿圈、刹车片、车架总成、活塞环、卡钳、配件铸件等,与奔驰、宝马、日产、东风、神龙、通用等国际国内高中端车系配套。2013年10月,省发改委批准仙桃设立“华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电子信息产业迈向行业高端。以健鼎电子、康舒电子、碧辰电子、天合光能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含量走在行业前沿,健鼎电子主要从事印刷电路板(PCB)的生产,是全球印制电路板排名第四的企业,产品与富士康、华为、小米等通信运营商供货。碧辰电子是国内一线电视机、背光模组、照明厂商之主力供应商,在我市高新区建成国内最大的LED用PCB生产基地。天合光能是由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供应商和领先的系统集成商江苏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2017年公司全年电池片出货量达到672MW,实现销售收入95783万元,纳税2392万元。
新材料产业抢占行业制高点。拥有全球最大年产50万吨环氧新材料绿色家园、年产20万吨有机硅材料新蓝天化工等冠军企业,金伟、正和、裕隆等硅溶胶生产企业也纷纷按下转型升级“快捷键”。金伟化工加快技改升级,提高技改投资比例,取得显着成效。其生产研发的硅溶胶产品已用到航空航天领域,年产值过亿元。
三、推进工业企业创新管理情况
(一)坚持创新思维,打造优质的创新环境。将创新发展理念贯穿科技工作的始终,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厚植创新沃土。一是优化创新社会环境。2017年,市政府拿出43.5万元重奖了2015-2016年度市级科技进步奖18项、成果推广奖13项、中小企业创新奖4项,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累计1.85亿元,在全市营造了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修订了《仙桃市科技奖励办法》,有效调动了一切创新资源,激发了一切创造活力,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二)培育创新主体,激发科技供给的内生动力。围绕“创新、项目、培育、资本”四大要素,我们深入抓好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培育工程。一是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行动”。以总量做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为目标,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作为重点任务,及时梳理企业成长性、研发能力等情况,建立完善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协作机制,搭建“小升规、企成高”的成长阶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目前,全市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家,众创空间10家,各类孵化器新增入驻企业66家。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主动衔接新成立、新引进、新孵化企业,挖掘高新技术企业资源,建立全市高企后备库,制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倍增计划。开展专题培训、专班服务、专项扶持活动,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人才,激励发明创造,推广先进技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双倍增”。三是实施企业研发平台“建设行动”。围绕我市非织造布、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创新发展,设立专项后补助扶持资金,支持规模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构建“技术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孵化转化中心”三位一体的新型创新创业平台。目前,我市拥有包括新蓝天新材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精武食品院士专家工作站、展朋新材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内的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8家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
(三)提升创新能力,引领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抓自主创新驱动。加强财税金融政策引导,支持非织造布、机械电子等产业骨干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科技攻关,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上下功夫。2017年,摩擦一号入选湖北省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工程单位,展朋新材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我市知识产权贯标工作零的突破。二是抓成果转化推动。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科教资源,推进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校企联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市共有55家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35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了校企合作需求对接动态信息库。三是抓高新产值带动。通过增加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数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关键领域、重点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我市纳入高新产值统计的企业达到84家,登记备案的高新技术产品192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四)完善创新机制,增强新旧动能的转化活力。一是加强科技项目建设。紧盯国家科技政策走向和省市各类计划,吃透摸准支持重点,积极挖掘资源优势,成立工作专班进企业、访高校、到院所,向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汇报情况、沟通协调,认真研究、深入抓好科技项目推进申报和审核。近三年,在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的基础上,安排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56项,进一步集聚了创新动力。二是加强科技人才支撑。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促进人才创新发展等一系列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的优惠政策,设立人才发展基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推出了人才公寓类“筑巢引凤”工程建设,吸引留住人才。同时,将“招才引智”纳入全市“八大重点”工程之一,重点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科研人才。我市现有中央“千人计划”专家3人(朱敦尧、杨代常、周楚新),全省“百人计划”专家1人(张泽伟),在岗省级以上专家54人,高层次创新人才10人、行业领军人才10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0人。三是加强科技资金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年度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逐年递增。去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85%,较上年增长0.26个百分点。2018年市财政用于直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资金增加500万元,并设立两年期的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