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等同志一季度心得体会 | ||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1-04-13 10:23 | ||
怎样的胸怀就有怎样的决策 研究室 徐涛
近期,看了这样两则报道: “二战”后的日本千疮百孔,但日本政府首先考虑的不是建几条有面子的大道、几个气派的广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提升日本国民的素质,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强化高规格的的义务教育,保障日本孩子的营养午餐和足够的牛奶。通过这些措施,战后日本人平均身高提高了六七公分,为日本重新崛起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宁波有一座大桥是七八十年前德国人帮助设计并建造的。前些年,宁波通管道煤气,发现七八十年前德国人已经在桥面下安装了管道煤气的通道,而且居然还能用。 两则报道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胸怀者的决策是放眼未来、为历史负责的决策。试想,日本政府当时采取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措施,对在位的日本首相和各级官员不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是,他们有为国家谋求未来的胸襟;德国人七八十年前装不装煤气管道与工程质量没有丝毫关系,但他们有为未来考虑的胸怀,自然就有超前的眼光。 我们现在不少官员的胸怀,就只能容纳五六年,他任上修的广场,刚离任不久,就已经破败不堪;昨天修的马路,今天就开膛剖腹……诸如此类的事并不鲜见。这两天,安徽省淮南市拟投18亿建奥林匹克公园一事见诸各大媒体。淮南市政府作出建奥林匹克公园决策的初衷并不是想让其发挥多大的实际作用、收到多大的实际效益,而是想建一座让人看一眼就能记住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决策受到淮南市民普遍质疑,因为政府有钱建体育公园而不愿把钱花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上,典型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的决策只是为领导者自己谋求利益的决策,是只考虑眼前利益的决策,是非常狭隘的决策,不可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赞同。 因此,领导者要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那样,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在作出关乎天下苍生的决策时,要敢于拿出宽广的胸怀,让决策对得起人民、无愧于历史、经得起检验。
读《孔子》
组织科 别为锋 经过一周的挑灯夜战,终于读完了《孔子》。读了《孔子》这本书,无形中孔子的以仁治国、以礼待人的思想已植根在我心中。孔子一生历经坎坷,周游列国,大力提倡他的仁义思想。孔子是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普通人,他是一位忧郁的老头,他有怨尤有担心有爱意的注视着人类。他是一个真正的哲人,与耶酥同在,但他比耶酥更实在、更具体、也更人性化,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隔者两千五百年的时空,我一次次走近他,一次次壮着胆子伸出汗津津的手去触摸他,一次次深入探讨他的仁义之道。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孔子是对的,他说依靠武力只能打江山,治国还得靠仁义。只有以仁治国,以礼待人方能成大器。是啊,纵观历史,被人们记住的只是些仁义之君,他们沿着历史的车轮徐徐前进,人们歌颂他们,纪念他们。相反,那些荒淫昏庸的君王,他们也随着历史的车轮走到了现在,人们也提及他们。但人们提到他们时多半是唾沫星子,他们臭名远扬,人们引以为戒。 读了《孔子》除了他的仁义之道外,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有他和南子的情感纠葛。《孔子》一书中记载,南子是卫灵公的君夫人,卫灵公想扶持他的孙子为下一任帝王,但又怕他儿子陷害自己。于是卫灵公将国家大小事全部托付于南子这位娇小柔弱、美艳无比的女性。在南子见到孔子的第一眼,就爱上了夫子的仁义之道,同时也爱上了这位成天把仁义挂在嘴边的孔圣人。但孔子选择了逃避,最终他逃也似的离开了卫国,又继续他居无定所的生活。 从古至今,人们就争论到底孔子爱不爱南子。我觉得夫子还是爱南子的,他怕他继续留在卫国,虽然帮南子治理好了卫国,但同时也影响到了南子的声誉。我想他的这种爱是一种大爱吧,一种超出了男女私情的爱! 孔子是一个神话,两千五百多岁的孔子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是他以仁义治国的思想却代代传承。今天,我们依然倡导推崇以仁治国,以礼待人的孔丘思想。 孔夫子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他是与天地和谐的,是与自然共生的,是最为人性化的,也是最深刻的,更是可行的。孔夫子文化让天地自然与文化哲思巧妙的共存,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孔子。
学习杨善洲心得体会 电教中心 龚滔
最近,在工作时,经常听到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耳濡目染,感触颇深。杨善洲同志1953年入党,1988年4月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通过认真学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之后,我觉得主要应从三方面进行学习: 一、学习杨善洲同志爱国爱党,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习杨善洲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学习杨善洲同志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 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 三、学习杨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着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读《执行重在到位》有感 综合干部科 何淑红
读了吴甘霖与邓小兰所着的《执行重在到位》后,感触很深。该书内容重点突出“到位”二字,不满足于“执行”和“执行力”基本理念,深入、生动的阐述了“执行不到位等于没执行”、“执行到位的三大要点”、“执行者应牢记的五大到位理念”,以及如何执行的一些针对性建议,在我们平常工作学习中,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书中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这句话:执行要到位,责任先到位。责任不到位,执行比缺位。 一个人的工作做的好坏,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有没有责任感,是否认真履行了自己的责任。我们做任何事情成败的关键不完全在于客观因素,而主要在于我们做事的态度。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抬头苦笑着说:“没看见吗?砌墙!我正在搬运着那些重得要命的石块呢。这可真是累人啊……”第二个人抬头苦笑着说:“我们在盖一栋高楼。不过这份工作可真是不轻松啊……”第三个人满面笑容开心地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市。我们现在所盖的这幢大楼未来将成为城市的标致性建筑之一啊!想想能够参与这样一个工程,真是令人兴奋。”十年后,第一个人依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是前两个人的老板。可见,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人生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只有负责任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中的一员;缺乏责任心的人,也就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成就不了事业的同时,只能整日沉溺于“怨天尤人”之中。 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责任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责任可以改变对待工作的态度,而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你的工作成绩,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的人。 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更高、更到位。 读了这本书后,不仅懂得了责任的重要性,还学到了很多怎样做到有效执行,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家的路 办公室 杨娟
清明时节,回家吊唁亲人,偶遇几位在外工作的朋友,不远千里回家看望,看到她们似乎比我还苍老的面庞,亲切而又辛酸,怎么笑也笑不好,盘旋脑海的只有一句: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每个人都会眷念家,即便走错也要记得回来的路。 在不大的墓地前扫了又扫,说了又说,拜了又拜,冥想了一会,感觉踏实。人生这条路的确不好走,不好走才要认真的走下去,希望和幻想有时我会固执的认为是一个意思,生活在充满机会和压力的这个社会,站在这片黄土地上波澜不惊,是很不容易的,在外打拼或建功立业或寻寻觅觅,成与败,得与失,最终还是要回到离开的家。 有一个人曾经问我:假如我买彩票中了五百万,你想要钱还是房子?飞快回答:房子,问:为什么不是钱?有钱可以买?答:没有为什么,房子就是根。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有的人表面多于内心,我想他定会被他人的力量所左右,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活在别人世界里,整个一形散;有的人内心多于表面,有自己的主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犹如一个坐标,世事无论怎么改变,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线路,就是一精神领袖。我想我是向往后者的,虽然一直沿着平凡的路为了工作而忙,为了家庭而累,但如果要用一句以概之,那就是回家的路很幸福。
知 行 合 一 ——读明史有感
综合干部科 张志薇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利不一致。虽知不行,本质上不是不知。徐阶、张居正、戚继光,历史记录他们一步一步由知至行,他们光彩炫目的人生轨迹浓缩为四个字----知行合一。这四个字体现,人生的处世哲学,不仅仅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的是人如何活,如何做事。 徐阶,明嘉靖内阁首辅。义驳张璁,受尽磨练,十余年隐忍,斗倒严嵩。徐阶的一生,是无比精彩的一生,是其在不断思索中悟出了知行合一的真谛。面对任意事情,首先需要做的,是静下心,剥开所有外部的伪装后,把握事物的核心。再针对其核心的诉求,去做文章。真正的生活面前,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对于发展不起实质的作用。正如,我们的伟大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所说,革命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所实施的土地改革政策。这一政策团结全国占大多数的贫下中农,才会有最后胜利。胜利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一次战斗,一次战役而改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若只喊口号,靠普通的群众爱国情怀、觉悟去取得革命的胜利,是绝对不可能的。需要分析到当下的核心诉求,结合实际情况给出解决的方法。 另外,徐阶的经历告诉我们,单打独斗不成气候,只有团队合作才能力量无穷。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其他人的力量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共同理念而聚到一起的是“结党”,为共同利益而聚到一起的是“团伙”。团伙做不大,也不长久,经常闹内讧。国外两党制的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有为共同理想的两组人进行良性竞争。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知行合一”:个人就好比是一个工厂,“知”(一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工厂的产品,“行”是市场营销,把产品(知识)卖出去获利,而朋友是你这个工厂的经销商。朋友越多就代表你的经销商越多,你的产品(知识)就能让更多人得知,你赚的就越多。另外朋友越多,代表你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如何坚守知行合一,这是最难的问题。通常是知易行难,知识往往相对于行动来说,是容易的多。对于行动来说,不仅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还要受太多外因的影响,包括人的情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等。坚守知行合一,是对自己的挑战,人绝大多数的行为在自我不良情绪的阻扰下,无法迈出第一步。比如,遗忘、懒惰、懦弱、缺乏激情往往扼杀我们可能成功的第一步。能坚守知行合一的人,往往是能战胜自己的人,也是人生路上的赢家。
那个大争之世的智慧 组织科 朱张丹 最近读了《大秦帝国》,但还只读到第二部,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精彩纷呈的智慧碰撞,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勾起我继续往下品味浓浓兴趣。虽然前面有些内容模糊了,论证举例实有心无力,也就不在多讲,只说说自己一点心得体会,感慨那个大争时代的智慧,记录一点此时的心情。 《大秦帝国》从故事发生的背景让我认识了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前只是知道什么儒家,法家,兵家......只是知道,并不了解他之间的不同,还有那战国乱世背景不同的影响。这的确如易中天先生说的那样,那是个最牛的时代,最牛的一群人。他们是最下等的学士,没有钱权,靠出卖自己的学问,就因为他们什么也没所以他们不怕失去,也因为他们有才,在那样的乱世,最需要的是有才能的人。因为那样的乱世,他们的思想可以如多样的发展。张仪可以大骂孟子,只要你有想法,这么地位之高的人也可以被骂成这样,可想而知当时是怎样的大争、大鸣。这也是名人倍出的年代,什么样才能的人都有,可以说是空前的多,直到对现在的影响,细细想起来会发现不论中国人现的心理也好,现在很多社会的东西,都能发现源头。说明什么呢?说明最靠谱的就是自己的学问,财富可以失去,权力可以失去,只有自己的才能学识无人能带走。 各国为了图强,多用了实用的法家士子变法,最有名的属商鞅变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家与法家之间也很不相同。扬扬的《大秦帝国》第一部都是从正面的角度去细致的描写了这段历史。为何秦孝公用法家?其实没有什么为什么一定用法家之说。在《求贤令》时就说过无论什么家,只要能治理秦力的烂滩子,什么家我都用。张仪说孟子说得很难听,你的学问给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要,那个国家那个国家不要,还以圣人自居。在那样的乱世,可以说法家是实用的学问。说到实用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别人怎么说也无用,只有自己按照自己认为实用的方式去做,无论对方给自己设定多么好方案。什么是对自己合适的,很多时候不是说很主观的判定,那就须要自己用客欢的眼睛尝试。孝公为什么认为商鞅的方法可行,因为商鞅用了三个月的时候到秦国各地,真实的体会民情。可以说孝公有一双会看事情的眼睛,不会一时奋起,而忘忽所以。就在秦魏大战时候,他说出穆公打了这么多年的丈打出了什么,就是秦国越打越穷。我时常会因为一时高兴变得忘忽所以,因为一点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因为一时冲动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去补救,这样的事情还少吗?错就错在不能正确判断和理解,这样的过程就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客观的位置上,如果不自知,那永远也认不清方向。然,认不清方向的人常常犯的是大错误,很大很大的不可挽回的错误。 在创先争优中强化组工干部执行力
研究室 袁 伟 近日,闲暇之余拜读了部机关赠与的新年礼物《执行重在到位》一书,深受启发。结合当前组织系统的创先争优,我认为必须把提高组工干部执行力作为活动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执行重在到位”的理念,把思路落实到底,把制度执行到位,把措施抓出成效。 一、在学习培养中提高组工干部执行力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认真加强学习,把学习作为履职的“第一要务”,尽责的“第一要求”。 一是勤于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学海无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克服“知识恐慌”、“本领恐慌”、“能力恐慌”心理,把自己放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到好学不倦。学会“学习”,比学什么更重要。学会“学习”,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善于把理论的东西实践化,缩短知识与能力的差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我们要培养对学习的爱好,把兴趣当作最好的老师,把学习作为一种爱好,持之以恒地学,争当成为熟悉党务的“政策通”、熟悉人头的“活字典”、熟悉各项工作的“多面手”。 二是善于思考运用,提升应对能力。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要求我们要学会开动脑筋,做一个多思、爱思、善思的多面手,善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哪怕是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甚至几分钟,都要经常地想一想,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可以学到些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寻;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下一步怎么做更好等等。多提几个为什么,养成一种勤思考的习惯。爱迪生曾说过,“你考虑的可能性越多,就越容易找到真正的诀窍,越容易成功”。在对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尽可能地向多方向扩展,多提几个假设,多问几个假如。 三是创新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渠道。要继续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上网小时,每周集中学习一次,每月闭卷考试一次,每季度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调研文章,每年主讲专题一个,大胆地创新学习方式,增强组工干部学习自觉性。同时办好组工网“好文推荐”、“好书推荐”栏目,让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切实提升组工干部综合素养。 二、在开拓创新中提高组工干部执行力 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就必须敢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维观念,敢于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弊端,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谋划组织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执行力。 一是在寻求思想观念上创新。思维决定态势,思路决定出路。有一位哲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观念,一种是剑,但观念最终总是战胜剑。”由此可见,观念能左右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左右我们的行为和方式,左右我们的目标和结果。为此,我们要做好组织工作,必须用创新的理念思考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分析问题,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精心设计好每一套组织工作的“打法”,做到有的放矢,措施有力,成效突出。 二是在推进工作进程上创新。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再生力量,是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把握组织工作的规律,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创新、在工作的流程环节中创新、在提高工作成效中创新,以特色工作的新亮点带动整体工作的创新发展。如我们坚持组织开展的每年实施1-2项创新工作、“双月建设性意见”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组工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在炼就工作作风上创新。攻坚克难需要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我们要用“一天”时间干三天的事情:解决好昨天遗留的问题,办好今天应做的事情,谋划好明天想做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更加适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优化服务中提高组工干部执行力 服务水平的高低,是群众对发展环境最直接的感受,也是执行力最直接的体现。我们要把“机关就是服务、服务促进发展”作为一种基本能力来提高,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来培养,自觉把工作精力集中到办好事实事,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一是坚持服务群众。组工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实际,认真听取基层的声音,为群众排忧解难。俗话说:“灯不拨不亮,道理不讲不明”,要说群众应当知道的东西,说群众最想知道的东西,大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小到离任村主职干部待遇、发展党员,等等。历代有远见的政治家无不把“关注民生、忧民安民、为民解忧”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将“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作为安邦定国的座右铭。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常怀忧民之心,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二是锤炼服务本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组工干部提高能力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我们要把基层一线作为锤炼组工干部服务本领的主课堂,把通海口镇永长河村作为提升组工干部能力的主战场,让他们在基层和经济建设一线上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三是优化服务效能。“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我们组织部门的主线,也是组织工作的主题。我们要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和主题,紧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优化部门的小环境,切实强化服务意识、硬化服务职责、增强服务功能,努力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地方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办事效率的高低,是衡量组工干部能力与作风的一个重要标尺,当前,组工干部要全力革除影响工作效率的不良风气,努力成为“高效、快捷、优质”服务型干部队伍。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浏览
>
徐涛等同志一季度心得体会
中共仙桃市委党务公开网
徐涛等同志一季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