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信息浏览赵艳华等同志一季度心得体会

中共仙桃市委党务公开网

赵艳华等同志一季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1/4/13
 

驻村工作几点心得

干部教育科  赵艳华

 

2010年8月,为加强通海口镇永长河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指导,部领导安排我到村工作。时光荏苒,至今已有大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领会市委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为“打造景观农村,实现城乡一体”的目标积极主动工作,稳步推进。在驻村工作几个月里,我的体会主要是:

深入群众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都是我党开展群众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把准群众脉搏、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基本手段和必要条件。以前的永长河村是全镇软弱涣散村,干部缺乏群众基础,工作推不动。其症结就是干部与群众交流沟通少,脱离了群众。现在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和群众基础。我驻村之后,经常利用空闲时间走进农户家中,与他们拉家常,帮助做农家活,了解群众所需,倾听群众呼声,增近与群众之间的感情。通过这些举动争取群众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使得我们的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展开。从10月9日开始,我们启动了沟渠疏挖工作,对全村水网内的沟渠进行除障和疏洗,需要村民上沟劳动,除障除杂,出钱出力;电力改线工程,清除门前“蜘蛛电网”,需要部分村民拆除厨房、猪圈、厕所等建筑,在村民屋后形成一条10米宽的电力通道;西灌渠沿线植树,4000米长的战线,需要村民义务投劳栽植树苗……这些工作,或者需要群众积极配合,又或者需要群众牺牲自身利益,如果没有群众理解与支持,没有良好的干群关系作为基础,是不可能顺利开展起来的。

以身作则是做好驻村工作的关键。“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实践证明,没有一支作风硬朗、敢于负责、肯于吃苦的干部队伍,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是一句空话。为了带出一支能打硬仗,群众信得过的干部,我经常注重与村组干部交心谈心,交流工作心得,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与他们同甘共苦,共同攻坚克难;经常教育村组干部要时刻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组和村组干部经常冲锋在建设工作的第一线,顶着烈日锄草,穿着雨衣除障,拿着工具参与项目施工,带头搬运树苗、带头搬运电力器材……这些事看似平凡,却对村民的影响极大,群众对干部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从而在开展工作中大多数不理解不支持到心甘情愿的主动配合工作。

民主公开是赢得群众支持的核心。“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针对以往村务、财务等大小事务不公开、不透明,老百姓对此反响很大现状,我始终把宣传武装、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通过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大造声势,广泛问计于民。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不久,8月18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夏锡在原村小召集市直相关负责同志、全体指挥部成员、村民群众代表200多人召开推进城乡一体化恳谈会,共同协商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随后的8月24日至8月27日,工作组成员分别在全村十个小组召开群众会,广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再次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并公开、民主选出41名小组党员群众代表;同时,通过张贴横幅,书写标语,开广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乡一体化建设精神,报道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通过以上措施,使规划做到家喻户晓,工作组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理解与支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驻村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收获却很多。我将珍惜这次难得机会,在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工作中扎实工作,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向领导、永长河广大干部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读梁衡先生的散文

组织科  向宇

  

梁衡先生的散文,如一洼清澈见底的水,会不时地牵住你的目光,当水波粼粼时,你的心旌便会随之荡漾。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大的时间尺度下,人是渺小的,经过时间的冲刷,迟早会被历史淹灭,但是总有一些智者、勇者会凭一股韧劲,把尘封的美好故事重新挖掘出来,打扮一番,展现给世人,并流传下去。就像一个考古工作者,每时每刻都思考着在哪能寻找到宝藏,找到了,挖出来,用刀、用刷、用布一点点把它修复好,然后摆放在那里,给世人和后人再现出一段神奇历史和一段动听的故事。《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就是梁衡从尘封的历史背后推到当今社会前台的。他用凄婉的笔调把那样一个美神活脱脱地呈现出来。将李清照的才华和美丽,爱情和婚姻,孤独和无耐,娓娓道来,今人为之心动、为之思考。《读柳永》一文中,他说,人是社会大算盘上的一颗珠子,受命运的摆布,但在自身的小算盘上你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但可以利用环境。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却也干挺如铁,叶茂如云。在《读韩愈》中这样描写主人公前往谪居地,“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丰富的想象力,加之形象地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当年韩愈在路上孤寂的身影。

梁衡的座右铭是:忧心为政,真情为文。他常常流露出一种博大的人文主义情怀,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在他的文字里,能够吸引和感动我们的,也许就是他有深度的思想下流露的真情。

 

 

《什么是快乐的人生》读后感

人才科  华先锋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拥护人道主义的理想及自由的思想,写下了多姿多彩而意义深远的着作”,这是给他的授奖辞。

我们从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着很多的疑惑,总是在固定的生命周期里寻找着自己的快乐,快乐究竟是什么?面对着这个永远无法破解的谜团,我们每个人就像是古希腊神话里执着的西绪福斯,周而复始地叩问,不辞辛苦地追寻。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生在大多数时候注定是不快乐的。然而为什么我们会焦虑?为什么我们会因为过度关注一些人或事而失去了自我?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云淡风轻的轻松心情?为什么我们不追求快乐的人生?读了罗素的《什么是快乐的人生》一书,所有的这些疑问都迎刃而解。

在书里,他向我们描述了什么是快乐的人生,我们为什么会不快乐,怎样拥有快乐的人生。罗素的很多话让我直视内心,让我触动。比如,过度的自我关注会让我们不快乐,神经疲劳也会让我们不快乐,而妒忌、怀疑也会让我们如坐针毡,即便我们是出于爱的名义。

该如何获得快乐的人生呢?罗素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渴望的热情、取舍的智慧、和谐的性格、友好的环境、道德的约束、完美的情爱、充实的工作、休闲的娱乐、科学的力量、自由的社会等等。为此他还提炼出了很多快乐的箴言:“根本的幸福来源于对人和物的友善关怀”、“爱情是快乐的源泉”、“幸福的生活犹如善良的生活”、“不为占有、只求创造的生活是根本的幸福”、“通向幸福的惟一的道路就是内在修养”。

《什么是快乐的人生》是罗素人生哲学和生活思考的通俗汇编,侧重选取关于思考人生、幸福、家庭、社会和个人修养等方面内容,围绕罗素所说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一主题,展现作者对人生的理智思考和宽宏认识。文笔平易、思考深刻、分析透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联系紧密。愿我们每一个读到他文字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智慧的启发,获得心灵的宁静,找到一条属于自已的快乐之路,做一个快乐和使他人快乐的人

 

 

 

刘 云

 

人是可以练气的。

事要成,业要立,必先练气。如果说三十之前闯荡江湖靠“技”与“劲”,而三十之后扎根圈子则更多的要凭“气”与“略”。此乃人生脱胎换骨之分水岭,成败全在一念之差。

气是一种和谐。和谐是一种方法,是做任何事的核心因素。一件事,大家和和气气,就能成;一件事,大家伤了和气,必然不成。所以,为人与处事同样重要。以前,只重做事,学习本领,偏招人妒才,落得孤军一人;而今,以和为贵,默默无闻,反清泰平安,并无甚多闲言碎语。可谓正应了一句话,君子应以德为先。能和即便是德。我们每天的任务,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轻松也轻松,说艰巨也艰巨,那就是除了做事之外,还要不断学习与人相处,搞好关系。

气是一种忍耐。怒发冲冠在一时,雷霆咆哮陷僵局。我们即将成为中坚力量的80后,要知道怎样控制自己的心情,不然就会反被心情控制。高兴的时候想想悲伤的事情,悲伤的时候想想高兴的事情,就不会因高兴忽视隐患,就不会因悲伤不见光明。当一切高兴与悲伤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心情就如湖水一般清澈。只有练成这种心境,才能忍天下之不能忍。坚百忍以图成。

气是一种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人无十全,事无十美,所以需要宽容。宽容是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善待了自己。经历过风和雨、生与死、苦与乐、爱与恨,才知道人生中应该忘记什么、记住什么、放弃什么、学会什么,还有什么可让自己随便动怒、轻易计较,还有什么不能够宽容?宽容友谊能够地久天长,宽容爱情能够美满幸福,宽容世界才能轻松快乐。不会宽容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

气是一种谋略。事亦难,用技攻之;人亦难,以气化之。眼睛要在冷处擦亮,如果永远热火朝天,就会出事。这个世界,你标榜什么就会毁在什么手上,因此最好什么也不要标榜,只是和气待人。动中寻求,不如静中等待,时机一到,便攻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练内气,非一时兴起。需要形成习惯,成为自觉,方可。练气,练出一个美满人生。

 

 

学会读书

李 林

 

我国着名学者王国维很会读书,悟出了“读书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也可以表达为“读书三部曲”,即通读、精读、品读等三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

 1、“通读”。通读是生活吞剥、囫囵吞枣、如饥似渴的吞读。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治学经验时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在此,王国维借用晏殊《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求知心切,如同久旱不雨的树木需要水的浇灌一样,“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时刻刻都盼望得到知识。通读虽然因“饥不择食”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广收博采这个过程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必不可少的前提。古今中外有许多文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的泛读博学而成名成家的。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勤读是成才的基础。郑板桥在教诲儿子郑鳞的书信中指出:“惟单读时文,无裨实益;宜加以看书功夫,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胡适提倡“多翻式”阅读法,一有机会见书便随手翻翻,这样有助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土成山,登高望远。通读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路,但毕竟是读的初级阶段的方法。

2、“精读”。精读乃咀嚼消化,进行吸收,获取钙质的细读。这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里,王国维借用柳永《蝶恋花》一词,意思是说要像思念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读书求知切不可半途而废,一定要锲而不舍,象追求恋人一般。精读需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眼到即对于书中文字要字字弄懂;口到即一句句朗读,特别是诗歌或精辟文章以熟读背诵为佳;心到即揣摩每字每句的意义,要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然后知不足”,精读是泛读基础上的知识性提高,是将死的知识活化为血肉的过程。

3、“品读”。品读即焚香淋浴,如饮醍醐,茅塞顿开的领悟。即王国维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王国维借用辛弃疾《青玉案》一词,意思是说经过追寻钻研,功夫精神用到,读书读到一定程度,过去那种不得而知的困惑以及百思不解的难题豁然开朗。所学的知识达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书本知识已转化为自己知识和能力。掌握了这种方法,即可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方法是博学和精读基础上的升华,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交谈。豁然贯通的人生浮躁除尽,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性情的乐事。

“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可不用脑思考,否则读多少书也无益。不动脑,不思考,你就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读书的境界,这样你就得不到悟性,而没有悟性是没有什么收获的。所以读书必须掌握方法,进而达到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或悟出做人的道理,或悟出疑惑的释然,或悟出对词句的理解,或悟出对写作的灵感,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