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唰——”1月30日,位于毛嘴镇秦杨村的丰艳果蔬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基地,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除雪声。
循着声音,记者来到大棚旁边。只见20名劳力正挥舞锹把,奋力铲除积雪。一旁,市农业局技术专班、镇农业专班正在现场查看,指导合作社负责人秦喜军,“设施蔬菜灾后恢复生产,现在恰是晴好天气,要抢抓有利时机。”
雪后,太阳露出久违的笑脸。覆膜的土豆地、宽宽的田埂、成片的果树,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白雪。
“幸好天晴了,否则受灾更严重。”秦喜军皮肤黝黑,身材壮实,虽然遭遇雪灾,倒还乐观。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流转土地千亩,建立果蔬科技示范园,包括130个蔬菜大棚。1月27日那场大雪,合作社倒塌受损大棚110个,其中垮塌30个。
一夜未眠。翌日大早,秦喜军不等不靠,积极开展生产自救,打响了基地上的“自救战”。请劳力,扫积雪,补破损,秦喜军和工人们顶风冒雪,忙乎了一整天,才在基地上“开辟”出一条路来,为全面除雪做好准备。
1月29日,暖阳高照。趁着天晴,20名劳力加班加点,挥起自制的“大塑料锹”,铲除大棚的积雪。十组村民杨姣枝穿着薄薄的外套,干得汗流浃背。她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从早上7点开始,除了中午吃饭,人没歇过。已经忙了三天,还有两三天功夫就可以清除完了。”
放眼望去,清除了积雪的大棚宛若新生,安静地伏于白雪“怀抱”之中,弧形的骨架撑起透明的薄膜。掀起棚帘进去,里面暖如阳春,碧嫩的莴苣绿意盎然。
“好在下大雪之前莴苣已经卖了大半。”秦喜军很坦然。130个大棚,有25个大棚种植莴苣。每个棚子莴苣产量达3000斤,雪灾之前销售了八成。
让秦喜军欣喜的是,今年价格也好,“均在1元/斤。”所以,遇到灾害,他不急不恼,“做农业总有风险。大雪过后是晴天嘛。”
天气好了,秦喜军信心也足了,“开年就要育西瓜苗。我的麒麟瓜可甜啦。”
“当前恢复生产的信心堪比黄金。”踩着“嘎吱嘎吱”的积雪,市农业局技术专班挨个查看大棚,鼓励秦喜军克服困难。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黄永洋,市农广校校长柳德明,市蔬菜办主任邓春梅……阵容庞大的专家团,让秦喜军吃下了“定心丸”。
据市农业局统计,1月27日的大雪,设施蔬菜大棚成了“重灾区”。全市大棚基地受损设施面积1.21万亩,大棚垮塌损坏13470个,损坏率在40%以上。
雪后初晴,在彭场镇,在郭河镇,在剅河镇,在郑场镇,在全市各地,设施蔬菜的灾后恢复生产正在有序进行。
郭河农鼎蔬菜专业合作社将压塌棚子拆除,紧急购置5000根钢管,重新搭建大棚;西流河镇曹静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修补受损60个大棚的同时,从武汉购买7000多元种子,开始重新育蔬菜苗,并从蔡甸区侏儒镇苗圃订购部分苗子;彭场镇共同村彭小祥连夜在大棚内搭支撑棍,加固棚体,持续工作10小时,确保棚子雪后不塌……
截至目前,我市已经修复675个受损大棚。农业部门紧急安排救灾资金150万元,对重灾农户和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灾后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