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垸兴废始末_奇闻轶事_文化交流_仙桃市杨林尾镇人民政府—欢迎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交流 > 奇闻轶事
信息检索:   站外搜索 站内搜索
奇闻轶事 联合垸兴废始末 
联合垸兴废始末
来源:杨林尾镇志 发布时间:2016-02-05 23:07:00

  联合垸位于仙桃市东南边陲,处杨林尾镇辖区内,为东荆河外滩民垸。该垸南与天合垸和洪湖市的黄家口镇、大同湖农场隔河相望,北与杨林尾镇的塘林湖、六合垸一衣带水,西至塘林湖大桥巩固渡口,顶冲东荆河北支杨林尾分流的中支与南支,东抵仙桃市芦苇场的棕树湾,北、西、南三面环东荆河水,围堤周长44.4公里,自然面积56.93平方公里。境内有巩固、协心河、花溪岭、嚎口、官垱、渔樵、张家池、南洲、晓阳9个行政村和复兴综合场,1451户,5947人,可耕地面积20315亩,其中白田13850亩,水田6465亩。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却水患频乃,几度兴废。1999年,国务院、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联合垸“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围绕联合垸的兴废,终于尘埃落定。

  兴起 据记载,明朝的联合垸有晓阳、张家池村落。清光绪元年(1875年),联合垸唯有官垱湖建制村。民国初期,沿东荆河高台上陆续形成村落,人们亦柴亦鱼,出没于芦苇之中。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共沔阳县委机关进驻紧邻联合垸的赵家海村时,将该垸的协心河、花溪岭、官垱、嚎口、渔樵、晓阳等地开辟成为革命根据地,共产党人以芦苇作掩护,开展对敌游击战争,官垱赤土坡一度成为红色革命的摇蓝,先后有刘正辅、刘正洪、刘绍南、杨光华等从这里走出,联合垸一时革命兴起,民众聚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先后挽修巩固垸、复兴北垸、复兴南垸、金家垸和南丰垸。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上小垸合并挽筑成一个大垸,即联合垸,亦称联合大垸。建国初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垸中民众依靠集体力量加大堤防抵御洪水,开荒垦地,亦农、亦鱼、亦柴,生活平稳。人们开始纷纷移居联合垸。兴起的联合垸带给人们极大的期望。

  废弃 1954年夏秋,长江、汉江上中游大面积持续暴雨,导致江汉并涨,长江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6月,江水从新滩口入白湖倒灌,直逼联合垸,联合垸岌岌可危。7月12日,长江堤洪湖老湾溃口,直冲沔阳,汉江东荆河亦出现洪峰,使原本危急的联合垸不保自决,遭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洪水侵害。洪水退后,人民政府组织联合垸民众重建家园,发放生活救济款,青苗补助款,房屋补助款、寒衣、棉被等生活物质。10月后,堵口复堤,重建家园。1955年,洪湖隔堤(荆右堤)紧挨联合垸、天合垸修筑,堵死了洪湖境内的高潭口、黄家口、南套沟、西湖沟、汉阳沟5处东荆河泄洪口。1956年7月4日,江水上涨倒灌时,使杨林尾站东荆河水位陡涨1米以上,两岸东荆大堤遭到严重威胁,为了确保东荆大堤,联合垸执行上级命令,承受了围垸后的第一次扒口泄洪,重建家园的努力付诸东流。按照政府安排,垸民开始移民六合垸、时合垸等内垸。三年两水,联合垸首遭废弃。

  重遭废弃 1959年10月,中共沔阳县委为充分利用联合垸解决全县日益增长的人口出路,经湖北省农垦厅批准,在已废弃的联合垸建立国营联合垸农场,重新堵口复堤,以生产芦苇、岗柴等经济作物为主,移民建场。1963年5月,该垸因洪水溃漫。同年冬,为保内垸,中共沔阳县委举全县之力,实施东荆河下游改道工程,延长罗家湾[马北村三组]至江家垱东下的沔阳隔堤(即荆左堤)。水出三合垸入长江,致使北支泄洪口减少。1964年10月,汉江上游普降暴雨,东荆河水位猛涨,10月7日21时,杨林尾(站)水位30.24米,按照荆州地区防汛总指挥部的决定,在联合大垸的石家潭处扒口150米泄洪,联合垸重遭水灾,农场终不自保而撤销,划入杨林尾区管辖。1969年洪湖县为了摆脱洪水的威胁,在其白斧池打坝,使南支水重新改河道经吴家剅汇入北支入长江,至使联合垸水位抬高,联合垸重遭废弃,各村又自挽月堤,村民过着半渔半农半柴的生活。1974年联合垸有1410户,7523人,是一个以芦苇为主,以农为辅的多种经济基地。广阔的芦苇,一望无垠,生长时的绿色湿地,收割时的白色芦花,尽显湖区沼泽原生态美景。野生物质可从天上飞来(雁),地里长来(芦苇)、水上流来(鱼),资源十分丰富。柴民大水来时“下卡子”、“施花篮”,水退时插伞子,干湖塘,春、秋、冬季编晒花帘子、打芦席、烧砖瓦、卖毛柴,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可观。月堤内种水稻,高坡种杂粮,全垸每年向国家提供鲜鱼50万担,野鸭20万只,造纸原料30万吨,上交财政收入80万元。联合垸民众在大垸废弃的年代里,在集体经济的依靠下勤劳、智慧,过着一种宽裕自由的生活,成为周围民众向往的地方。

  兴垸 1974年8月,沔阳县革委会向湖北省、荆州地区呈送《关于东荆河泛区灭螺规划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围堤建闸,控制水位,改造利用,彻底灭螺”的规划,对联合垸实行围垦。实际上是将联合垸的小月堤拆围,围成大垸,扩大耕地面积,扫平芦苇黄柴,单一种植粮食棉花,将柴民变成农民,进而大兴联合垸。同时拟定三个方案。第一方案:堵筑北支,扩宽南支,按通过流量4450立方米每秒设计,垸堤与荆右堤距1000米,深水河槽底宽100米;第二方案:堵北扩南,低坝围垸,泄洪扒堤,堤距250—300米,深水河槽底宽60米;第三方案:不堵北支,因地制宜,沿河修堤,分五片低坝围垸,保证安全泄洪。经对三个方案比较,沔阳县委要求按第三方案实施。《报告》经荆州地委和湖北省革委会研究,确定为“挖大河泄洪排水,修大堤围垦灭螺”的方案,并责成沔阳县实施完成。沔阳县政府由县血防办公室、水利电力局共同编制《汉南沔阳东荆河泛区围垦灭螺工程规划设计报告》,按过洪流量4000—4500立方米每秒,堤距600米,杨林尾水位站控制水位32.2米,汉口站水位28.28米,深水河槽底宽180—210米,河底高程(杨林尾至汉南三合垸)为21.0—18.0米设计,堤线选择堵北扩南方案,计算总土方约6100万立方米,其中筑堤313.5万立方米,挖河5000万立方米,灭螺786.5万立方米,投资4100万元。

  1974年11月,由沔阳县委副书记刘长福(杨林尾镇马台人)任指挥长,组织毛嘴、剅河、通海口、胡场、杨林尾、长埫口、彭场等区镇10万民工,74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联合垸,实施东荆河下游围垦灭螺工程。在工程实施中,堵筑了东荆河北支、中支,筑成巩固至官垱距荆右堤(洪湖隔堤)600米的联合垸南围堤21公里,堤顶高程31.5—29.5米,开挖位于县芦苇场吴家剅至北支长830米,河底高程20.0米的深水河槽,共完成土方296.27万立方米。在垸内铲平芦苇后用机械深翻。1975年开沟建闸、建泵站,实施垦种灭螺。在经荆州地区检查时,为泄洪安全需要,不同意在大河未完成前堵筑北支、中支老河,即令挖开堵死的中支与北支,恢复了原有过洪道。为了当年受益,县委又组织劳力沿中支南岸加培联合垸老堤至渔桥闸东端,并增加土方33万立方米,修筑渔桥至官垱王小垸东堤,形成周长44.4公里的联合垸堤。

  1975年8月,特大暴雨使东荆河水位暴涨,东荆河两岸大堤受到极大威胁,9日16时,湖北省防汛指挥部电话通知时任沔阳县委副书记的陈远清,要求对刚围筑的联合垸作好扒口泄洪的准备。考虑到联合垸内的人畜、粮食转移,决定于8月10日16时扒口泄洪。8月9日21时,当杨林尾水位30.37米时,联合公社干部李树清到公社开会路过新筑的联合垸堤4+200桩号处,发现堤内翻沙鼓水,急忙跑去向联合垸前线防汛领导报告险情,待干部群众赶到现场已是9日23时左右,垸堤不扒自溃。比省决定的10日16时分洪时间提前了16小时。8月10日12时联合垸溃口后再实施扒口泄流方案,将上口门巩固处人工挖宽至450米,下口门王小垸同样人工挖宽至450米,联合垸在兴垸的次年就遭到了洪水侵袭,损失惨重。大水过后,1975年9月17日,省、地组织领导重新确定东荆河下游“挖大河,做大堤、防大洪”的方案,其原则是:①设计标准,汉口水位28.28米,杨林尾水位32.2米,流量5000立方米每秒;②大河大堤未成之前,中支、北支不准堵筑;③考虑到洪湖方面的意见,堤距扩为800米;④投资包干600万元;⑤挖河做堤,合理安排劳力,多搞机械施工。上述方案中,如按堤距800米实施,1974年修筑的联合垸围堤(南堤)要全部刨毁,在征得省、地领导同意后,维持600米不变,但不足的要退至600米,南堤外河槽加宽为280米。

  1975年的洪水,使围堤南面外滩处东荆河南支北的巩固、协心河、花溪岭、嚎口、官垱村民被大水漫屋1米左右,群众受灾严重,且遭受血吸虫钉螺的袭击。为了保障围垸后人民的身体健康,沔阳县委于1975年11月组织全县的19个公社、1.5万劳力、大小拖拉机500多台,板车4000辆,完成了巩固蔡小沟以下至官垱泵站以上11公里长的血防安全台,南距围堤200米,围成近4000亩的“夹堤套”安全区,同时清除南、北支河床内的阻流障碍,兴建官垱泵站及渠网工程。1977年5月完成。以后“挖大河,修大堤,泄大洪”的工程规划,因诸多原因未付诸实施。围垦后的联合垸,有耕地面积20567亩,因土地肥沃,粮食、油料、黄红麻等作物年年丰收,水稻亩产达2500斤,棉花籽棉达1200斤。稻浪滚滚,稻花飘香、黄金满垸,每到收获季节,棉花如雪白的海洋,金黄的稻谷处处向人们点头微笑,兴垸后的联合垸,虽没有大自然的美景,却好一派田园风光。

  兴垸的困惑 回顾联合垸围垦这段历史,终究造就了沔阳县耕地面积的扩大,给杨林尾镇、沔阳县创造了财富,其治水方案未有全部付诸实施,下游阻洪,终因留下后患。

  1980年8月31日4时,东荆河大水,当杨林尾站水位31.74米,复兴闸水位30.90米时,联合垸南洲小学附近(桩号39至40公里之间)溃决,全垸被淹。为确保河道两岸干堤安全,9月1日,省、地两级防汛指挥部要求炸开上下口门分泄东荆河洪水。当沔阳县人武部工兵连集结到上口门巩固大队堤段时,群众为抢救联合垸上垸高田可收的粮食不让炸口。9月2日,沔阳县委书记薛宏模向设在洪湖县高潭口泵站的“荆州地区东荆河防汛指挥部”汇报情况,请求延缓炸口时间。与此同时县委副书记王生铁前往巩固大队做群众思想工作。当地老百姓为了自身利益,由一些妇女手拿冲担镰刀,身背装有砖头、瓦片和土块的袋子守候在炸口处。在与群众的交谈过程中,随行的团县委副书记许克振被妇女围攻推到河里,负责炸口的工兵人员不得已撤回到船上。其后杨林尾公社党委书记陈汉云再次做群众工作,被群众推拉时把手表丢到了河里,杨林尾公社革委会副主任余昌华和武装部长秦仁俊也被土块打伤了头部,炸口受到严重阻挠。9月4日,上级防汛指挥部一再催督炸口,下游爆破口门埋置的炸药又怕被水浸湿失效,负责炸下口门的县人武部张时新科长在请示领导后先行爆破。由县委副书记陈远清带领县人武部的官兵、公安干警和仙桃镇各工厂的基干民兵前往杨林尾,派杨林尾公社副主任文必超向巩固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必香传达强行爆破的意见,要文必香到炸口处将守候在那里的人员撤走。与此同时,公安干警和民兵乘多只小船分头靠岸上堤,对不肯撤离的主要闹事者当场抓了7人,这样才平息了事态,于傍晚炸口。事后,沔阳县公安局将阻挠炸口的为首者进行了拘留,巩固大队党支部书记文必香也被撤职。

  联合垸又一次被淹了。从1974年围垦起至1980年,七年遭受两次水灾,虽近四分之三的年景取得了特大丰收,但每一次的水灾都给联合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创伤和难以言状的痛苦,也给各级政府增加了无形的压力。联合垸欲向何处,一时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难题。看到堤溃水溢,白浪滔滔,有的人就想重操旧业,回到猪、鸭、鱼、牧、柴的过去,但一看到满垸棉花白如银,满垸稻谷似黄金时,认为还是要围垸筑堤,以农为本,同时联合垸人口密度与自然资源之比,相差已很悬殊。1982年杨林尾公社通过调查,提出了联合垸的治理方案:①扫除南支阻碍,疏通河道,将大同湖北闸接南支,从五湖改道入南北支汇流主道入长江,使其南支泄洪量达到65%一75%;②北支河道以中支为主,进行除障,将其扩宽300—400米,将塘林湖的蔡兴场、塘林湖三组、联合垸蔡老沟至南洲闸、董家垱、渔樵闸等4处退堤移广,同时扫除严重阻流的吴洲、郭梁洲、熊洲、小丰垸、杨台垸、赵家台、六合埠中洲、鱼船洲等洲滩,使其北支泄洪量达到30%一35%。③截断北支,杨林尾大桥和塘林湖下尾筑坝截流,使塘林湖逐步成为时合垸安全体系,把防洪大堤移到中支北岸。以上方案实施其利有:荆左堤杨林尾至新河口堤段系东荆河北支重点险段,移堤改线后,此5公里堤段成为安全防线,减少了塘林湖防汛压力;扩大了泄洪流量,降低了杨林尾至长江的水流比降,减少洪水对洪沔两县的威胁;减少联合垸、塘林湖、天合垸破堤泄洪的可能性,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增强了建设中洲民垸的信心;由于水害减少,灭螺成果也将得到不断巩固,在联合垸消灭血吸虫病的愿望,尽快得到实现。这一次的建议与报告,石沉大海,没有被采纳。

  1983年10月,汉江中上游普降暴雨。10月7日,丹江口水库水位160.07米,共开闸孔12个泄洪,其中堰孔8个,深孔4个,最大下泄量约19600立方米每秒。东荆河洪水咆哮,骇浪滚滚,特大洪水急至。7月17时,杨林尾站水位30.85米时,联合垸奉命破口泄洪。巩固处上口门宽1000米,分两次爆破,第一次为400米,第二次为600米,下口门王小垸东堤宽460米,由于联合垸逆流顶冲,东荆河下游阻洪严重,至11日杨林尾站水位达历史最高记录32.17米。破垸后行洪仍不能解决洪水滞流。

  1984年9月29日,东荆河水位高涨,联合垸按上级指示,承受1974年围垦后的第四次炸口泄洪,全垸淹没,共损失金额946万元。其中棉花面积19500亩,损失棉花19050担,金额306.7万元;稻谷10300亩,损失824万斤,金额131.84万元;黄豆5700亩,损失171万斤,金额68.4万元;秋杂8500亩,损失170万斤,金额51.4万元;黄红麻2100亩,损失42万元;自留地2500亩,损失62.5万元;秋播8500亩,损失8.5万元;树苗2500亩,损失10万元;柴草损失1750万斤,金额35万元;渔池3215亩,损失16075担,金额160.75万元;房屋倒塌118户,共246间,损失4.92万元;房屋损坏614户,共1942间,损失19.4万元;砖瓦坯损失900万块,金额9万元;通讯设施损失3万元,电器损失10万元。因灾造成疾病48人,死亡6人。联合垸受洪水袭击后,政府当年下拨救济款116万元,安置垸民生活,包括联合国在内多个救援组织都向联合垸灾民发放了灾款和物质。联合垸1974年围垦后至1984年,十年四水,两年一重灾,群众辛苦一年,负担两年,不在平静中生活,而在担心中度过,没有了往日的舒心,生产上是上半年作物长势喜人,下半年作物颗粒无收,群众望着干部哭,望着洪水哭,望着作物哭,丧了元气,没有了生产自救能力。

  联合垸何去何从?怎样不再重复昨天的故事,已在给人们以思考。

  设想 1985年杨林尾镇人民政府面对联合垸五年三水(1980—1984)的严峻事实,不但给政府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怎样摆脱涉及2万余人的生计困难及心态的稳定。对联合垸的未来向上级作出如下的设想:①疏通东荆河南支,炸掉洪湖市白斧池大坝,开挖深水河槽,让水从南支流入长江,保证安全通过5000立方米每秒流量,保存联合垸。这一工程浩大、困难多,举全镇之力,难以解决,请求上级想办法。②废除联合垸,恢复中洲民垸,向外移民、办厂。使联合垸人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保障。涉及到移民、办厂、挽月等,上级需解决资金2426.8万元。

  移民 1985年联合垸有农户3020户,14500人,耕地面积20037亩。废除联合垸后,挽月耕种可留下垸民1373户,6460人,迁移出垸1675户,8040人。要妥善解决移民吃、住、用的问题,国家需拨款1632万元。其中台款300万元,生活费432万元,搬家费900万元。这些移民只能安置7500人定居鲫鱼湖,按人平2亩计算,应拿出1.5万亩湖田给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了保收,上级应着手解决鲫鱼湖的排水问题,让移民安居乐业。

  办厂 移民8040人,鲫鱼湖安置7500人,还有540人鼓励移民进镇办第三产业和企业。联合垸除新挽的小月子耕种粮棉油外,其余面积种植芦苇、黄红麻等经济作物,年产黄红麻500万斤,芦苇30万吨。要求国家拨款500万元,在杨林尾城镇办麻纺厂、造纸厂解决移民的就业问题。

  挽月堤 联合垸按原有已废弃的中洲民垸进行恢复,独立成垸,各自其保。首先组织力量,加固夹堤套,修筑巩固垸、复兴北垸、永固垸(复兴南垸)、南丰垸、金丰垸6个民垸,全长28.5公里,土方156.5万方,标工108.9万个,需资金217.8万元;其二,在6个民垸之间开挖三条沟渠,长11公里,土方17万方,标工8.5万个,需资金17万元 ;其三,兴建泵站三座,电机6台,兴修3个剅闸,需资金60万元,共需资金294.8万元。挽月后总承雨面积16336亩,可耕地面积11156亩,柴山6000亩,人平耕地1.72亩,这样洪涝能保收,群众可安居。

  终究这样的设想没有付诸实施,联合垸按照大水扒口,小水保收的原则,维护现状。1985一1995年十年没有受洪水浸淹,人们得到了休养生息,以粮食、棉花为主,生产生活平稳,经济宽裕。

  根治 1996年7月,东荆河流域遭受暴雨,降雨量564毫米,上游洪水直逼联合垸,长江洪水倒灌。联合垸于7月19日15时30分,东堤漫溢溃决,10年后首遭洪水。

  1997年,联合垸遭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重的稻飞虱虫灾。

  1998年6月至9月,长江百年一遇大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7月中旬,联合垸防汛进入紧急状态,先后加筑子堤近1米挡水。7月25日,洪水平联合垸子堤,按照仙桃市“三防”指挥部意见,沙湖、杨林尾两镇由镇党委书记各带2000名劳力加强联合垸堤抢险。26日下午,联合垸王小垸东堤严重滑坡,组织1060人抢护,仍难脱险。由于洪水继续上涨,使堤顶普遍漫水,堤身险象环生,7月27日凌晨2时50分,当渔桥闸水位31.65米时,在东堤南端漫溃,全垸被淹。

  1999年6月,东荆河流域普降大雨,平均降雨量374.4毫米。7月长江泛涨,23日大垸子闸洪峰水位31.75米,仅次于1998年特大洪水,联合垸下顶上压,7月21日5时50分,联合垸北堤在渔桥村二组处溃决,全垸被淹。

  联合垸又重复过去受灾的历史,四年三水一虫灾,村民遭受重创。

  1998年特大洪水后,将根治联合垸的出路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国务院对长江沿岸洲滩民垸作出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重大决策。湖北省将联合垸划属“单退”的范畴,即退人不退耕。将居住人员全部搬迁,土地允许群众耕种,并制定控制运用水位,超出控制水位则扒口进洪。为避免扒口冲成渊潭,堵复困难,兴建了进、退洪口门工程。1999年又遭洪水淹没后,联合垸率先实施国家制定的“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决定。从12月开始移民,由仙桃市计委负责,搬迁出境内9个行政村,1个综合场,5000户,迁移21000人,补助移民资金7500万元。在东荆河左堤内垸建冯家口、六合埠、复兴场三个移民居住点。联合垸垸民实行大水回移民居住点,小水回民垸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1年,东荆河杨林尾段水位达到历史最高峰的32.40米,杨林尾镇中革岭王小垸漫溃,联合垸幸免于灾。而此时长江水位是20.05米,联合垸尾端的渔樵水位是28.2米,从联合垸上端巩固村一组到渔樵进洪口门21.5公里的水位落差是4米有余,联合垸阻洪显而易见。按照老百姓和政府水利部门的设想,从杨林尾镇马口闸沿东荆河向下拓宽北边的王小垸减少其阻洪,削开敖洲、郭洲减少天合垸阻洪,在塘林湖大桥处沿联合垸600米外滩,按照泄洪每秒5000立方米(今3000立方米)挖大河至黄家口到官垱王小垸出境后,至吴家剅接阳明河过五湖,水出长江,彻底解决民垸的阻洪。天合垸、塘林湖、联合垸按照特大洪水时泄洪削峰的水仓保留。

  历史终将不再重复过去,联合垸从兴垸起人民政府不曾放弃。“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从根本上解决了联合垸垸民的避洪困难,但终究不能解决人们对洪水的恐惧与曾经遭受的创伤。按照“大水行洪,小水耕种”的方案,洪水还将淹没这块富饶美丽的地方。(文/陈剑春)

  注:陈剑春,男,1959年2月生,杨林尾镇蔡三家村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76年参加工作,曾任教师、工人、镇政府机关干部,2000年任杨林尾镇福利院院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