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浓浓的文化情结——沔商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沔商文化
【散文】浓浓的文化情结
浓浓的文化情结
                                                       文/熊泽民
 
       9月9日,原湖北省政协主席王生铁在仙桃主持召开挖掘、弘扬、利用仙桃历史文化座谈会。会上,王主席说,沔阳是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要高度重视,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充分利用。这再一次体现了他的文化情结。
他对文化的宣传可谓不遗余力,作了数场演讲,组织编写了数本读物,还拍了影视片。2011年6月9日,他在省文化厅干部会上谈荆楚文化,情理并茂,语惊四座。2011年11月1日,他在“汉水文化,南水北调”联合考察团座谈会上发言,精彩之至,诗意盎然。2012年3月27日,他在“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讲话,理显意丰,新意备出。有人说,听王主席讲话是一种享受。
       王主席有一种责任感,也有一种“文化自信”。楚文化对中华文明有重大贡献,许多知名专家经反复论证,用大量事实说明在先秦时期楚文化确实是独树一帜。在先秦时期形成的区域文化中,有宗周文化即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等。中原文化,早已闻名于世;齐鲁文化有孔老夫子的七十二贤人、三千弟子的四处传播,并编写教科书传于后世。秦陇文化、长安及十三朝古都,有众多的文人墨客,被广泛宣传,许多故事妇孺皆知。吴越文化早已对外开放,“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蜚声中外。三晋文化和燕赵文化亦传遍神州。而荆楚文化因出于荒芜之地,一直被人视为蛮夷文化,传播不广。王主席一而再、再而三呼吁加强对荆楚文化的挖掘、整理、普及,并身体力行,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
       为弘扬荆楚文化,王主席倾注了大量心血,看的荆楚文化资料“从地上堆至天花板”,每天看9个小时的材料,凌晨3点休息。
       作为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主席把一批专家学者团结在自己周围,如武清海、冯天瑜、杨斌庆、余立国、李德华、刘宏兰、陈昆满、刘玉堂、张武、刘守华、毛磊、钟扬波、魏昌、杜汉华、吴成国、喻立平、乐育文、谢克强、牛均富、胡芸睿、吴艳荣、夏日新等,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为传播、弘扬荆楚文化,做了持续的努力。2007年、2010年,推出《荆楚文化普及丛书》(共8种);接着,出版《楚文化概要》(全国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张恩郷为该书作序)。如今,又组织100多个专家,编写一部大书——《荆楚文化八千年》。
       王主席对全省历史文化状况了如指掌。全省有5座国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7个、国家级4A风景区24处,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0个、地质公园4个、自然保护区5个,有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73处、三国古战场及陈迹140多处。2006年,我省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有18项。这缘于他对荆楚文化的热爱和痴情。
      王主席走到哪里,就讲荆楚文化,宣传荆楚文化,荆楚文化融入他的血液中,弘扬荆楚文化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王主席在讲话中,常有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出现:“当汉水形成七亿年后,长江、黄河才逐渐形成。”“把汉江建成中国莱茵河”。当然,这集中他人的智慧,也得益于独立思考。
       王主席对荆楚文化的热爱和研究是一贯的,上世纪80年代他在荆州工作时,筹建了楚文化研究所;到省里工作后,拜着名楚学家张正明教授为师,在他的启示和指点下,读有关书籍,阅相关资料,请老师赐教,向内行学习,到实地考察,用他自己的话说“算是喜爱荆楚文化的积极分子”。
       王主席把楚文化研究透了,才有连绵的思绪,才有诗意的表达,才有动人的风景,才让人陶醉。
       瀚海以耕耘,逐梦以补天。我们相信荆楚文化一定能弘扬,中国梦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