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初心 化茧成蝶 ——剅河一中校长谈“改薄提质”探索
在乡镇中学发展日渐式微的今天,近两年,剅河一中却悄然发生着变化:校道绿荫如盖,新建的教学楼宽阔敞亮,学校硬件设施大幅提升,书法、剪纸、篮球、足球等社团活动如火如荼,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先后获评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先进单位……
学校一角
剅河一中经历了怎样的探索,才得以在逆风中奋勇展翅?而华丽转身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发展规划?7月3日,记者与校长骆寿亭就乡镇中学如何“改薄提质”展开对话。
记者:一走进学校,整体氛围就透着一股新意,从设施匮乏到软硬件兼具,校园环境大变样,这些变化是基于怎样的契机?
篮球场
运动场
骆寿亭:你所看到的这些变化缘于全省“薄弱学校改造工程”。2013年可以说是我校发展的分水岭,在这之前,教学楼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平房,老师开会要等学生放学后腾出教室,更不谈有其他基础设施了,办学之路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迎来了全省“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及时雨,全面改造校园建设。这一工程也得到了市教育局的鼎力支持,相继投入300多万元,还帮助我校争取到中央教育附加资金,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
如今,两幢新建的教学楼宽敞明亮,可容纳14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学习,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图书室藏书两万多册,全天候对师生开放。标准化塑胶跑道和篮球场、足球场等户外场所,让学生们有地方“动起来”。还有学生公寓、食堂、澡堂等配套设施相应完善,校园面貌是焕然一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学校环境变美了,条件变好了,学生也由原来的200多人增至现在的近500人,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的学校,家长高兴,我们更是无比开心和自豪。
记者:我们知道,教育质量是立校之本,环境变好了,学校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又是如何做的?
骆寿亭:是的,教育质量始终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为此我们作出了不懈努力。我们确立“以人为本、以德促教、以文兴校”的教育理念,狠抓“三校三风”的落实。你在学校里看到的名言警句,班级、花坛提示牌,橱窗栏目等,随处可见,润物无声优化静态校园文化。
学校有了环境氛围,还要激活动态校园文化。农村资源贫乏,学习也比较单调。我们每天坚持“朝读经典、午习汉字”活动,丰富孩子们的文学修养,书法、足球、IT等八个社团每周定时开展活动,魅力剪纸进课堂的校本课题逐步实施,运动会、艺术节、特色大课间等活动开展为提升学校底蕴集聚力量。
除了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在主抓的教育教学上,我校最有特点和效果的是“每月一晒”,以教研组为单位检查教师备改记录。检查当天,教研组的全体成员将本学科的备课本、教学后记、培优转差记载本、作业批改记载本等厚厚的一大摞资料,全部搬到指定地点统一接受检查,由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进行检查观摩评分,结果再反馈给老师。如此一来,老师都不敢马虎大意,备课自然就常备常新。
记者:听说您校还与外校合作,抱团发展?
骆寿亭:对,乡镇中学要发展,还得走出去“取经”。三年来,我校与仙桃三中组成中考备考协作体,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进度一致、考试同步、评价同时,还实行班级和教研团队双轨制教学管理,把老师带过去旁听,或者把三中的教师请过来,和我们结对子,点对点的传帮带。
我记得2014年有一次,上完一天课后,我带着班主任过去参加三中的学习会,结束时已经到晚上10点了。像这样加班加点的情况经常有,但我们的老师都坚持下来了,让我很是感动和欣慰。
在团队的努力下,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称号,12名教师获得市中考备考先进个人,市级评估中,各类指标排名跻身乡镇前列。
尽管现在生源进城现象是大趋势,但是,乡镇中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承担着当地农村相当部分学生的义务教育,是乡镇及附近的文教中心。把学校办好,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区同等的教学资源,这是我们教育者不改的初心。